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到我校就“走在前列 高校支撐”進行采訪報道,并于6月29日以《廣東海洋大學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智力人才雙支撐 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學》為題,深度報道了我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高層次人才引育、 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效?,F將全文轉發如下:
全文鏈接
廣東海洋大學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智力人才雙支撐
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學
字號減小 
■“走在前列 高校支撐”全媒體報道
6月13日上午,一場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組織的增殖放流活動在深圳大鵬灣大澳海域舉行,1470萬尾(只)魚、蝦、貝苗被放流到自然海區,此前被救護的3只綠海龜和1只玳瑁也在當天回到大海。
作為北部灣城市群“一核兩極”中一極的湛江,在未來發展中急需大批量、有梯次的海洋專業人才。廣東海洋大學是上一輪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接下來在“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中將如何立足區位優勢,為北部灣城市群持續輸送海洋人才?
“我們因海而生,必須全力向海發展?!睆V東海洋大學校長葉春海說,為強化海洋和水產特色,學校按照“優化布局、突出特色、內涵發展、機制創新”的思路,緊緊圍繞高水平海洋大學建設的目標任務,構建完善“3+1+N”大海洋學科體系,全力推動重點學科凝練科研方向開展攀峰活動,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為重點集中力量“攻強補短”,以涉海人文學科為綜合支撐打造省內外知名的“海洋智庫”。
學科建設邁向前列
“遠離鬧市,景色秀麗。廣東海洋大學是讀書和做學問的好地方?!闭劶皩W校,葉春海非常自豪。他介紹,廣東海洋大學的水產和海洋科學兩個學科獲批為上一輪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水產學科獲批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水產、海洋科學和食品科學與工程3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分別進入“B-”“C+”和“B-”檔次,全國排名分別為第6、9、24名,廣東排名分別為第1、2、3名。
廣東海洋大學明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富有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與行業精英”的人才培養總目標,近10年共培養6萬余名海洋產業專門人才,近5年間學生獲國際獎項10項、國家級別獎項813項、省部級獎項500項,發表論文645篇,申請專利59個,表現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大力引育高層次人才
曾為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研究教授的徐建軍,在國外工作近20年,主要從事海洋氣象研究,先后發表論文140余篇,其中SCI和SCIE文章70余篇。2016年他毅然回國,成為廣東省“揚帆計劃”引進緊缺拔尖人才。
“學校希望我能帶起一支團隊,這恰好是我回國工作的一個愿景?!甭鋺魪V東海洋大學后,徐建軍成為該校拔尖領軍人才,并迅速組建起10余人的科研團隊,成立南海海洋氣象研究院。
目前,徐建軍的團隊承擔著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項目等國家級、省級以及校級課題10項左右,總經費超過2800萬元。他坦言:“學校給了非常優渥的條件,我不好好干,說不過去?!?/p>
葉春海介紹,廣東海洋大學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實施了拔尖人才引進、南海學者、公派出國訪學、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學歷學位提升五大人才引培計劃,超常規大力度引育高層次人才,同時加大了校內優秀教學科研團隊的培育力度。
近兩年來,引進海內外拔尖人才20人,穩定了一大批校內業務精英,在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領軍學者宋采教授獲批深圳孔雀計劃國家級人才,王磊博士等在《自然》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3篇。
產學研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主動對接國家海洋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學校培育了廣東省第一個通過國審的貝類養殖新品種“海選1號”,有效提高了養殖群體的產珠性能;制定了廣東省珍珠加工生產技術規范和珍珠質量檢測地方標準,為行業提供技術保障。劉建勇教授團隊7年培育出凡納濱對蝦“興海1號”,標志著學校水產育種技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學校與20余家知名水產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實現了名貴海水魚類種苗的規?;庇?015年以來形成產業鏈產值25億元,帶動就業3000人;開展技術培訓50余場,培訓學員約5000余人次。
具有南海特色的抗腐蝕性能的新型材料研究,成功在寶鋼湛江基地應用。海洋能直接驅動海水淡化解決了海水淡化存在的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成本三大問題,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訪談
廣東海洋大學校長葉春海:
為海洋強國培養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大學,如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智力、人才雙支撐?南方日報專訪了廣東海洋大學校長葉春海。
南方日報:您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任務?
葉春海:“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廣東海洋大學此前是一所以水產、農業、氣象為特色學科的大學,多年來我們學科專業建設方針經歷了“涉海—靠?!蚝!钡陌l展過程,海洋特色學科體系建設的空間日益拓展。
2016年學校開展了建校81年來最大規模、最深層次的學院設置調整和學科專業布局優化工作,構建了“3+1+N”大海洋學科體系:推進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沖一流”,船舶與海洋工程特色學科“補短板”,其他向海發展學科群“強特色”。
通過調整,所有學院都對接了與海洋相關的發展方向,學科專業的交叉、滲透與融合也得到有力促進,打造了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工學、濱海農業、海洋社會科學六大學科群。六大學科群涵蓋50個涉海專業,占全部本科專業的66.7%,能帶動學校向區域性綜合型高水平海洋大學轉型升級,為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海洋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南方日報:在大海洋學科體系下,廣東海洋大學如何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造就海洋產業所需的多層次人才?
葉春海:2017年,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式確立“三六三”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能”是指“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對面向涉海行業、面向基層、面向一線就業學生在能力素質方面的畢業要求。
“六課堂”是指以“理論教學、實驗實習教學、課外科技創新、校外實踐、海外研修、在線學習”為主要內容,全面融入思想品德、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全面滲透產教融合的教育教學途徑。
“三類型”則是指“應用型、復合型、拔尖創新型”培養目標,是針對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多種崗位對人才的不同需求而確立的三種人才定位。整個向海人才培養體系是社會需求、目標定位、培養手段和評價方式的有機統一。
南方日報:有人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您怎么理解這個說法?
葉春海:相較于陸地,人類對海洋可以說只有一知半解,深潛器每次下海都能給我們帶來生物種類、數量方面的大量新信息。未來,人類將要向海洋要資源,向海洋進軍,在這個過程中,誰不主動研究海洋,誰就失去了先導地位。
數讀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現有2個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6個省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15個領域)。
現有博士生導師42人,碩士生導師281人,在校研究生779人。學校是廣東省第六所有外國留學博士、碩士研究生的高校,留學生主要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學校現有教職工1980人,其中專任教師1286人、副高職稱以上人員671人、博士學位者438人;有雙聘院士5人,領軍學者8人,杰出青年學者8人,入選“珠江學者”“揚帆計劃”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68人。
現有15個省級教學科研團隊、8名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9名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5年以來,新增省部、市廳級科研平臺29個?,F擁有3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22個市廳級科研平臺。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杜瑋淦 通訊員 蔡郁 胡墨 張艷梅 周瑩瑩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新聞主編:陳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