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以黃遵憲研究和釣魚島史地考證知名的保釣人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海麟,在主校區教學主樓多功能廳欣然接受了我校何真校長授予的客座教授聘書,并舉行學術報告會,與我校師生分享了他十多年來運用陳寅恪三重證據法考證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取得的得意成果。
鄭教授首先結合自己的研究實踐,介紹了歷史研究的三個層級,即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史實的敘述和史實的考證,強調了考證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紹了最具普世價值的研究范式——陳寅恪三重證據法。他還介紹了南海主權問題研究的三個層面:動態性研究、對策研究和理論研究(史地考證)。鄭教授強調,旨在為國家主張海洋主權提供證據的海洋文史考據研究,一定要審慎甄別各類史料,不符合國際法要求的史料證據如歷史傳說等一旦進入法律文件,會連累整個法律文件的效力。
陳寅恪三重證據法, “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鄭教授以此為研究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利器。1971年,美國與日本簽署協議,把按照《舊金山條約》托管了20年的琉球群島歸還日本,美國按照經緯線切分法把釣魚島切進了琉球地界,鄭教授認為這是日本主張釣魚島主權的最具挑戰性的證據。去年,鄭教授考證出,經緯線切分法見于《島嶼國家制度》,制度注文中注明按經緯線切割法劃到海基線內的島嶼跟主體國家要有地理上的聯系和政治上的統治關系,而釣魚島與歷史上的琉球國既無政治上的統治關系,與琉球群島之間還隔著一道深海槽,所以美國將釣魚島切進琉球群島地界是對《島嶼國家制度》的盜用,是非常不適當的。
1885年以來,日本宣稱“魚釣島”是其對釣魚島的原始命名,鄭教授考證出“魚釣島”這一名稱最早見于琉球國貴族蔡大鼎一八七六年在請求清政府助其復國后于歸途寫的一首詩,詩曰:“十幅蒲帆風正飽,舟痕印雪迅如梭。回頭北木白云里,魚釣臺前瞬息過” ,他指出,魚釣臺與北木(今八重山)并提,顯然指釣魚臺(今釣魚島),作者采用漢文律詩常用的倒文手法以使平仄合律,并無另立名稱之意,故而日本人沿用此名以主張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站不住腳。鄭教授還對古代海圖上南海島嶼的名稱、海拔、相對位置等進行了綜合研究,首次以海拔這一相對不變因素作為島嶼確認的決定因素,有力地辯駁了日本方面提出的主張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的“史料證據”。同時鄭教授還搜集到不少日本和西方的古代地圖,以“外來之觀念”證明了釣魚島自古不屬于琉球列島,而屬于中國版圖。
何真校長主持了報告會,朱堅真副校長主持了客座教授授聘儀式。
鄭海麟教授受聘客座教授
鄭海麟教授向何真校長私人贈書
鄭海麟教授向學校贈書
報告中的鄭海麟教授
會場
(黨群新聞主編:張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