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海洋與氣象學院舉行了2025年第11期海學論壇。論壇邀請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珍研究員和李付成副研究員在海科樓505會議室帶來《“夢想”號能實現哪些科學夢想?》以及《南海的地質變遷:中生代俯沖陸緣向新生代被動陸緣的演化路徑》的報告。海洋科學系主任謝輝副教授主持論壇,院長謝玲玲教授以及學院其他老師和40多名學生參加了活動。
孫珍系統介紹了“夢想號”的基本概況、建造初衷及其功能定位,指出通過大洋鉆探工程,科學界成功驗證了板塊構造理論、證實了米蘭科維奇理論,并發現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及天然氣水合物等重要地質與生態現象,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應運而生。
李付成指出,南海是全球邊緣海演化研究的典型樣本。他系統梳理了南海陸緣在構造演化史上的轉變,通過整合地球物理與巖石地球化學數據,并結合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方法,深入探究深部動力學機制,揭示了南海構造演化各階段的巖漿響應特征。這一研究為理解全球邊緣海的發育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實證支撐。
報告結束后,孫珍和李付成與學院領導、老師和同學們就報告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交流。本次報告為老師們的學術交流提供了平臺,為進一步開展合作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