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關學院團委:
為迎接今年在暨南大學舉辦的廣東省第十六屆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提高我校參賽隊伍的競爭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決定舉辦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
請各學院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動員學生報名參賽。各參賽隊伍請于3月26日晚上10點前將報名表發送到郵箱:gdouwulixiehui@126.com。
學校將在3月下旬邀請專家詳細分析賽題,并組織專家對參賽隊伍進行培訓和選拔,選派優秀隊伍代表學校參加省賽。
聯系人:物理協會,葉廣源,聯系電話:18312737477(61);
伍景成,聯系電話:18344068018(61)
附件:
1、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簡介及比賽細則
2、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題目
3、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報名表
4、論文模板
教務處 校團委 理學院 物理協會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附件1
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簡介及比賽細則
一、大賽簡介
廣東海洋大學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簡稱“校賽”)是針對當年的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而舉行選拔賽。
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是由廣東省物理學會主辦,面向全省大學生的高水平物理實驗技能競賽,旨在培養大學生對物理學和物理實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該項賽事始于1992年,已經成功地舉辦了十五屆,2015年將舉行第十六屆。
二、比賽細則
1.參賽對象:
廣東海洋大學在校本科生。
2.組隊要求:
自由組隊原則,每隊最多五人,統一報名。
3.比賽要求:
每支參賽隊伍選擇一道題目進行設計,各參賽隊需提交參賽題目的設計論文(含設計方案,可行性論證等)及完成的作品,大賽組委會在6月5日集中受理,地點:科技樓317室,電子文檔發gdouwulixiehui@126.com郵箱。
附件2
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題目
一、題目1:功能轉換裝置
基本要求:設計、制作一功能轉換的實驗裝置,測量相關物理量,驗證功能原理。本題可涉及物理學范圍內的任何種類的功與能的相互轉換。
主要評判依據:
(1)物理思想和實驗原理(轉換效率的分析);
(2)測量準確性、靈敏度和分辨率;
(3)創新點與設計的巧妙性;
(4)性價比。
背景資料:功能原理始于機械能與外力和保守力做功,后引出機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驗。他在量熱器里裝了水,中間安上帶有葉片的轉軸,然后讓下降的重物帶動葉片旋轉,由于葉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熱器都變熱了。根據重物下落的高度(重力做功),以及量熱器內水的升高溫度(內能增量),可以計算出能與做功的基本關系并得出熱功當量的值來。1850年,來自不同途徑以不同方法獲得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許多科學家都先后宣布了與焦耳相同的結論,焦耳所做的一切于是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二、題目2;光壓的測量
基本要求:設計、制作一個能夠演示光壓現象的實驗裝置,測定光壓的大小,并討論光壓與相關物理量的關系。
主要評判依據:
(1)物理原理及測量方案;
(2)測量結果的正確性;
(3)創新點與設計的巧妙性;
(4)性價比。
背景資料:光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1619年開普勒由光的粒子說出發猜測彗星的尾巴背向太陽是因受陽光的壓力所致,而光壓的理論基礎卻要到19世紀70年代才建立,它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一個推論(麥克斯韋-巴托利公式)。在這期間有很多人試圖用實驗證實光壓的存在,不過均未成功,直到1901年列別捷夫的精巧設計,終于第一次完成了固體所受的光壓的實驗。特別提醒:在設計中要注意避免輻射度力(克魯克斯輻射計效應)的影響。
附件3
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報名表
參賽題目
(請在右面相應空格中打“√”,二選一即可)
|
題目1:功能轉換裝置
|
|
題目2;光壓的測量
|
|
參賽單位
|
|
參賽學生
|
姓名
|
性別
|
年級
|
院系專業
|
聯系電話
|
Email
|
(隊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導老師
|
姓名
|
性別
|
職務/職稱
|
聯系電話
|
Email
|
|
|
|
|
|
|
|
|
|
|
|
|
|
|
|
注:1.參賽單位可為隊名,參賽學生信息須包括隊長、隊員姓名、年級、專業以及聯系方式,報名隊伍人數不能超過5人。
2. 各參賽隊可從兩道競賽題目中任選一題。
3.指導老師欄可為空,沒有者不填。
5. 物理實驗設計大賽已開設了學校官方Q群:305416524,可在上面了解信息并下載報名表。
附件4
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
作者姓名(小四宋體加粗)
作者單位(五號宋體)
摘 要:(五號宋體)
關鍵詞:(五號宋體)
1. 引言(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2. 實驗原理(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3. 設計方案(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4. 可行性分析(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5. 作品的制作(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6. 實驗數據和不確定度分析(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7. 結論(四號宋體)
正文(五號宋體)
(注意:同時提交完成的作品)
參考文獻(黑體五號)
[1] (五號宋體)
[2] (五號宋體)